用户登录
- 科学家、 企业家 >
- 时事、 热点、 新闻 >
-
二代测序、
ctDNA
>
- 单细胞测序
- 华大基因
- 上市
- 贝瑞和康
- 生殖医学
- 三代试管婴儿
- 冷冻卵子
- ion proton
- 单分子测序
- 半导体测序
- 测序仪
- 肿瘤筛查
- 生殖筛查
- 用药指导
- 个性化诊断
- 伴随诊断
- 乳腺癌筛查
- 同病异治
- 异病同治
- 液态活检
- ctDNA
- 血液检测
- 耐药性
- GWAS
- 外显子测序
- 内含子测序
- RNA测序
- Solexa
- 文库构建
- dNTP
- SNP
- NIPT
- cfDNA
- 13号三体
- 18号三体
- 21号三体
- 高通量
- 长读长
- 重测序
- 单细胞
- 胚胎植入
- 体外受精
- 试管婴儿
- PGD/PGS
- 人类基因组计划
- 后基因组时代
- 精准医疗
- 乳腺癌
- 前列腺癌
- 非小细胞肺癌
- 白血病
- 赛默飞
- Ion Torrent
- ABI
- Solid
-
基因编辑、
CRISPR
>
- CRISPR技术专利
- Borad
- 基因编辑胚胎
- Jennifer A. Doudna
- CRISPR
- TALEN
- ZFN
- Cas9
- CRISPR/Cpf1
- 张锋
- 卵子
- 精子
- 胚胎
- 细胞
- 基因
- Jennifer Doudna
- Therapeutics
- DNA
- RNA
- Editas Medicine
- PCR
- NGS
- 文库构建
- 转录子
- PD-1/PD-L1
- CAR-T
- B细胞
- 生殖细胞
- 遗传学
- 生物信息学
- 伦理学
- 组学
- 分子生物学
- 癌症研究
- 基因治疗
- 遗传咨询
- 神经科学
- 临床研究
- 干细胞
- 糖尿病
- 微生物
- 生物标志物
- 表观遗传学
- 沉默基因
- 蓝鸟生物
- 乙肝
- 地中海贫血
- 白血病
- 淋巴癌
- 肿瘤
- 转化医学
- 神经科学
- 衰退性疾病
- Kite
- 定制婴儿
- 线粒体DNA
- Juno
- 安科
- 细胞、 免疫治疗 >
- 肿瘤、 癌症 >
- 新药、 仿制药 >
- 分子诊断、 IVD >
- 政策法规、 CFDA >
- 器械、 耗材、 设备 >
- 会议、 会展、 沙龙 >
同日两篇《细胞》:刷新认知!记忆居然真的可以遗传?
导读 | 近日,顶尖学术期刊《细胞》上在线发表了两项重磅研究: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两支团队发现,至少在线虫这种模式生物中,记忆能够被遗传!而且,这样的遗传性可以维持3代到4代。 |
本文转载自“学术经纬”。
颠覆教科书!神经活动影响生殖细胞
在过去,科学家们发现线虫中的小RNA可能会给后代的行为造成改变,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却未得到阐明。在本项研究中,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探索。
首先,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叫做RDE-4的蛋白。先前研究表明,它是线虫产生小分子干扰RNA(siRNA)的关键。为了了解siRNA在跨代改变行为中的作用,研究人员们首先构建了带有rde-4(−/−)突变,即体内缺乏RDE-4蛋白的线虫。按设想,它们应当无法顺利合成许多siRNA。
随后,这些研究人员们又在线虫的神经元中特异表达RDE-4蛋白。这样做的目的,是让线虫能够根据神经活动产生siRNA,这方便让我们观察这些来自大脑的siRNA的作用。
接下来的结果令人大感振奋。在通常情况下,这些突变的线虫在较高的温度下,无法顺利找到食物。而当这些线虫的神经细胞中特异表达RDE-4后,这一觅食本领就能得到恢复。这些结果表明,神经细胞中产生的siRNA会影响线虫的觅食行为。
而在3代之后,一些线虫后代由于杂交,基因型恢复成了rde-4(−/−)。按道理,它们应该丧失了高温下觅食的本领才对。但研究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——它们依旧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寻找到食物,就好像是曾祖父母将这一本事遗传给了它们一般!
▲本研究的图示(图片来源:参考资料[1])
后续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理。原来,随着神经活动产生的siRNA,会直接影响生殖细胞中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,而这种影响可以传递至少3代。
研究人员称,这一发现颠覆了现代生物学的一大教条——人们长久以来认为,环境影响应当不会改变生殖细胞里的遗传信息,神经活动显然不应该影响后代的命运。但这项研究表明,我们的观念该刷新了。
一朝被蛇咬,4代怕草绳
在另一项研究中,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对线虫的“避害”反应做了研究。在自然环境下,线虫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。有些细菌营养丰富,是线虫的美食,而另一些细菌则具有感染性,会让线虫生病,甚至是杀死线虫!
铜绿假单胞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就是这样一种对线虫有害的细菌。但线虫虽小,却也有“避害”的本事——一旦被感染,只要不被杀死,它们就会吃一堑长一智,学会躲得远远的。
神奇的是,这些线虫的后代,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铜绿假单胞菌,也会对其“心生恐惧”,学会逃避。这样的恐惧心可以维持4代。到了第5代,这些线虫就“好了伤疤忘了痛”,不再把铜绿假单胞菌视作威胁(当然,被感染的话,还是有丧命风险)。
对这些有“避害”反应的线虫进行分析后,研究人员们发现它们不少和神经功能有关的基因得到了上调。其中,在一种感知神经元里,daf-7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可遗传的“避害”行为呈正相关。在前4代依然懂得铜绿假单胞菌可怕的线虫中,daf-7的水平均居于高位。而在第5代线虫里,daf-7的水平就回归了基线。
▲本研究的图示(图片来源:参考资料[3])
进一步的分析表明,“避害”行为的遗传,离不开一种叫做piRNA的小RNA分子。具体来看,一种与piRNA相关的蛋白PRG-1与后代中的daf-7表达水平有关。
小结
综上所述,在线虫这种模式生物中,特殊记忆看似的确能通过小RNA分子的作用“遗传”给后代。但研究人员们也指出,目前这一结果只适用于线虫,在人类中未必适用。在高等动物中,记忆是否可以遗传,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。
话说回来,如果人类的记忆能够遗传,你最想从祖先这里获得什么样的记忆,又想把怎样的记忆传给后代?告诉我们你的想法吧!
参考资料:
[1] Rachel Posner et al., (2019), Neuronal Small RNAs Control Behavior Transgenerationally, Cell,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ell.2019.04.029
[2] Study shows how the nervous system can transmit information across multiple generations, Retrieved June 6, 2019, from https://www.eurekalert.org/pub_releases/2019-06/afot-ssh060619.php
[3] Rebecca S. Moore et al., (2019), Piwi/PRG-1 Argonaute and TGF-β Mediate Transgenerational Learned Pathogenic Avoidance, Cell,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ell.2019.05.024
[4] Danger avoidance can be genetically encoded for four generations, say Princeton biologists, Retrieved June 6, 2019, from https://www.eurekalert.org/pub_releases/2019-06/pu-dac060519.php
